中医膏滋,我们讲讲它的前世今生
时间: 2020-08-20 14:43:34 浏览次数:
膏滋又名膏剂,是中医八种剂型之一,具有营养滋补、治疗和预防等协助作用。膏滋经过几千年的传承,历史悠久,是中华医学的瑰宝。古方生物药业作为专业的膏滋生产厂家,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它的前世今生。
 
膏滋是用药食同源的原料加水煎煮后滤渣,将药液浓缩,再加其他辅剂而成的膏状剂型,由汤剂浓缩演变发展而来,用以内服。
 
内服膏滋是由汤药(煎剂)浓缩演化而来,凡汤丸之有效者,皆可熬膏服用。
 
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一年四季均能够用膏滋调理身体,但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时节,而冬令进补,更以膏滋为佳。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气, 有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”、“冬令进补,来年打虎”等俗语,说的就是膏滋对人体的滋补作用。中医以为冬天是闭藏的时分,天气冰冷,万物蛰伏, 膏滋作为冬令进补的最佳方式,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喜爱。
 
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,有很悠久的历史。早在《山海经》中就记载了羯羊脂,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,可谓膏滋的雏形; 《内经至真要大论》:“摩之、浴之、薄之、劫之、开之、发之,适事为度。”其中所指的“摩之、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”。 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中记载膏剂有30余方。《黄帝内经》中也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应用的论述 兴起于汉唐,向来有“养生贵族”之称,一料名家开的膏滋价值不菲,堪比金玉!为什么这么珍贵呢?因为它源于古代宫廷, 自古就是帝王将相、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滋补调理贡品,普通百姓大都闻所未闻,更别提享用了。
 
《后汉书方术传》有著名外科医学家华佗用神膏外敷的记载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载有不少膏滋的制法与用途。 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中的乌头煎(乌头、蜜),猪膏发煎(猪膏、乱发),其制法相似现代膏滋方的制法,这也是膏滋方作为内服的最早记载。
 
及至晋代,《肘后百一方》有“莽草膏”及 “裴氏五毒神膏”的记载。此时,膏滋的运用,已由皮肤外敷,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塞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。
 
南北朝时称膏剂为“膏滋”或“薄”。
 
从唐宋时期开始,医家已重视膏滋的使用,并把它视为祛病强身,延年益寿的好方法。唐代也有“摩膏”的称谓。
 
在金元时期,医学流派百家争鸣,各创新说,养阴派朱丹溪变琼玉膏的剂量,仍以“琼玉”为名,以填精、补虚、调真、养性,成为滋阴、强身延年的代表方。 刘完素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中,介绍了许多养生延年之法,并提倡使用膏滋,他创制桑椹膏。如《饮膳正要》中的天门冬膏,同时膏滋也逐步引入到食疗中, 《饮膳正要》记有赤赤哈纳(沙棘)做成膏剂的办法。如治消渴(糖尿病)的“地黄膏”《世医得效方》,治咳嗽喘满的"蛤蚧膏"等。


 
明代《御制饮膳调养指南》,制“琼玉膏”“天门冬膏”等,规定以慢火熬成膏,并认为能延年益寿,填精补髓,发白变黑,返老还童。
 
清代后膏滋渐为普遍。如张路的二冬膏,何炫的坤髓膏、卫生膏等流传至今。另有《摄生秘旨》中的杞圆膏、《医方集解》的龟鹿二仙膏, 视为抗老延年的有效方。《理论骈文》对膏滋的治病机理、应用办法,特别是制备工艺上停止细致的阐述和比拟完好的总结, 并专列“膏滋制法”“膏滋施治”,对膏滋有着极高的评价。膏滋在晚清时盛行,用药常常达二、三十味,以至更多,收膏常选阿胶、 鹿角胶、龟板胶、鳖甲胶等以增强补益阴精的作用,并增加膏剂的稀薄度。特别强调用配制膏滋应辨证施治,不拘泥于补益。 《慈溪光绪医方选议》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,可见宫迋喜欢膏滋,宜长期服用。慈禧太后就长年服食“扶中减元和中膏”、“菊花延龄膏”等多种膏滋以达调补身体, 延龄驻颜之效。膏滋疗法,不仅医家喜用,而在人民群众中同样受到欢迎。为“治未病”“抗衰老、健康长寿”作出贡献。
 
近代名医秦伯未在《膏滋大全》中指出:“膏滋者,盖煎熬药汁成脂液,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,故俗称膏滋药。”《素问》中有文武膏(桑葚膏)养血;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有参术膏益元气;《景岳全书》中有两仪膏(党参、熟地)补气血;《沈氏尊生》一书中龟鹿二仙膏(由龟板、鹿角、杞子、人参组成)益气养血,填精补髓。近几年各种膏滋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,且不说优劣真假。起码可以看出通过膏滋调理达到养生目的已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。
 
——资料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学习。

古方生物官网手机版

二维码扫一扫
官网手机版
Copyright © 古方生物药业(厦门)有限公司 闽ICP备19020589号-1   技术支持:维品网络